iperf3的使用

1. 安装

1.1 linux

# Debian
sudo apt install iperf3 -y 
# Centos
sudo yum install iperf3 -y

1.2 windows

官网下载地址 image.png

2. 使用

2.1 详细命令参数

-p, --port #,Server 端监听、Client 端连接的端口号; 
-f, --format [kmgKMG],报告中所用的数据单位,Kbits, Mbits, KBytes, Mbytes; 
-i, --interval #,每次报告的间隔,单位为秒; 
-F, --file name,测试所用文件的文件名。如果使用在 Client 端,发送该文件用作测试;如果使用在 Server 端,则是将数据写入该文件,而不是丢弃; 
-A, --affinity n/n,m,设置 CPU 亲和力; 
-B, --bind ,绑定指定的网卡接口; 
-V, --verbose,运行时输出更多细节; 
-J, --json,运行时以 JSON 格式输出结果; 
--logfile f,输出到文件; 
-d, --debug,以 debug 模式输出结果; 
-v, --version,显示版本信息并退出; 
-h, --help,显示帮助信息并退出。 
Server 端参数: 
-s, --server,以 Server 模式运行; 
-D, --daemon,在后台以守护进程运行; 
-I, --pidfile file,指定 pid 文件; 
-1, --one-off,只接受 1 次来自 Client 端的测试,然后退出。 
Client 端参数 
-c, --client ,以 Client 模式运行,并指定 Server 端的地址; 
-u, --udp,以 UDP 协议进行测试; 
-b, --bandwidth #[KMG][/#],限制测试带宽。UDP 默认为 1Mbit/秒,TCP 默认无限制; 
-t, --time #,以时间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,默认为 10 秒; 
-n, --bytes #[KMG],以数据传输大小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; 
-k, --blockcount #[KMG],以传输数据包数量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; 
-l, --len #[KMG],读写缓冲区的长度,TCP 默认为 128K,UDP 默认为 8K; 
--cport ,指定 Client 端运行所使用的 TCP 或 UDP 端口,默认为临时端口; 
-P, --parallel #,测试数据流并发数量; 
-R, --reverse,反向模式运行(Server 端发送,Client 端接收); 
-w, --window #[KMG],设置套接字缓冲区大小,TCP 模式下为窗口大小; 
-C, --congestion ,设置 TCP 拥塞控制算法(仅支持 Linux 和 FreeBSD ); 
-M, --set-mss #,设置 TCP/SCTP 最大分段长度(MSS,MTU 减 40 字节); 
-N, --no-delay,设置 TCP/SCTP no delay,屏蔽 Nagle 算法; 
-4, --version4,仅使用 IPv4; 
-6, --version6,仅使用 IPv6; 
-S, --tos N,设置 IP 服务类型(TOS,Type Of Service); 
-L, --flowlabel N,设置 IPv6 流标签(仅支持 Linux); 
-Z, --zerocopy,使用 “zero copy”(零拷贝)方法发送数据; 
-O, --omit N,忽略前 n 秒的测试; 
-T, --title str,设置每行测试结果的前缀; 
--get-server-output,从 Server 端获取测试结果; 
--udp-counters-64bit,在 UDP 测试包中使用 64 位计数器(防止计数器溢出)。 

2.2 简单使用例子

# 示例1 正向测试
# Server
iperf3 -s
# Client
iperf3 -c Server_IP地址

# 示例2 反向测试
iperf3 -s
# Client
iperf3 -c Server_IP地址 -R

# 示例3
# Server
iperf3 -s
# Client
iperf3 -c Server_IP地址 -b 1000M -t 60 -d

-c 为客户端运行并要指定服务端的IP地址
-b 表示使用的测试带宽
-t 表示以时间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,默认为 10-d 打印出更详细的debug调试信息